“生命科学大讲堂”系列讲座(七)——王群教授

为促进学校双一流的建设与发展,落实卓越学术,生命科学学院拟举办“生命科学大讲堂”系列讲座,为院系内师生提供互联互动、互融互通的学习交流平台。

 

“生命科学大讲堂”系列讲座(七)

报告题目:无脊椎动物免疫学研究新挑战——固有免疫or获得性免疫?

报告人:王群 教授

报告时间:2022年4月1日13:30

报告地点腾讯线上会议(会议号:917124175)

报告人简介

王群,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动物学科教授,主要从事甲壳动物生殖生物学和分子免疫学方面的研究,先后获得上海市曙光学者明治生命科学奖等荣誉,作为主要参与者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发表论文160余篇,其中SCI论文100余篇。

  

报告内容:

无脊椎动物缺乏适应性免疫是当前学术界流行的观点,且普遍认为无脊椎动物充分依赖其发达且复杂的固有免疫系统,成功抵御环境中各种病原微生物的侵染并繁衍至今。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无脊椎动物早期的病原菌感染能够增强其后期再次遭遇同种或同类病原侵染的免疫力,并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记忆性和特异性,学者将这种与经典固有免疫反应具有极大反差的现象统称为免疫致敏immune priming)或固有免疫记忆 (specific memory within innate immune systems),而节肢动物的研究发现,免疫致敏唐氏综合征细胞粘附分子(Dscam)密切相关Dscam在大部分物种中均不存在可变剪接现象,且与神经发育密切相关,唯有节肢动物的Dscam普遍存在产生万种以上可变剪接异构体的潜力,大量研究也已证实Dscam异构体库具有与不同类型病原特异性结合、促进细菌吞噬、免疫信号转导及抗菌肽合成等功能,并由此提出了“类抗体”的假说。然而,从Dscam免疫功能的现有研究来看,很多结果已很难用经典的固有免疫理论来解释,大量的基因测序也没有找到与脊椎动物适应性免疫相关的核心组件。因此,深入探究无脊椎动物免疫致敏的分子机制可能为无脊椎动物免疫学研究打开另一扇大门。

  

  


2022-03-25

上海市调控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东川路500号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命医学研究所    邮编 200241   联系人:韩姬    沪ICP备05003394

Email:jhan@bio.ecnu.edu.cn    电话:021-54344030    技术支持:ECNU信息化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