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江讲座教授何苗壮发表肝癌抗体药物研究的新成果

    2015年3月11日,国际权威杂志《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我校紫江讲座教授何苗壮课题组与生命科学学院生命医学研究所钱旻教授课题组合作研究文章“Immunotoxin targeting glypican-3 regresses liver cancer via dual inhibition of Wnt signaling and protein synthesis”,唐喆伟博士作为两位教授联合培养的研究生为本篇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

 

    肝癌是世界上第五位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尤其在中国,近年来的肝癌患者就占全世界的55%,且每年新发病人数达32万,有30多万例肝癌患者死亡。在美国,肝癌发生率也在逐年增加。肝癌具有发病隐匿、转移早、死亡率高等特点,病人往往到晚期才会出现症状,严重影响了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效果。而且肝癌对大多数化疗药物不敏感,外科手术仍然是当前肝癌治疗的标准方法,但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属于中晚期,因而失去了外科手术的机会,这直接导致了原发性肝癌的高死亡率,因此早期诊断并有效治疗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而肝癌的靶向治疗作为生物治疗的一大策略,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相对于化疗和放疗等传统治疗方法,肿瘤靶向治疗的最大优势在于可以高特异性地杀伤癌细胞,并最大程度地降低对正常细胞的毒副作用。因此,发现肝癌新的生物标记、发展以单克隆抗体为代表的肝癌靶向治疗是非常重要的发展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巨大的应用价值。

 

    何苗壮教授是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校友,目前是美国NIH肿瘤研究所抗体治疗研究室主任,长期从事靶向抗体治疗研究,目前研究几个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恶性肿瘤分子靶标,其所从事的单克隆抗体筛选和人源化技术具有国际领先优势,是抗体治疗领域的国际知名专家。钱旻教授课题组在连续4项上海市科委生物医药领域重点项目的资助下,以噬菌体肽库技术为核心建立了肝癌特异性结合肽以及肝癌靶向药物研发的研究平台。2010年起何苗壮教授被聘为华师大紫江讲座教授,与生命科学学院免疫学实验室建立了较好的合作关系,共同培养研究生,探究免疫毒素在癌症靶向治疗中的应用。前期合作已经发表多篇文章,其中以华东师范大学为第一单位的SCI文章发表在Anti-Cancer Agents in Medicinal Chemistry,Molecular Cancer Therapeutics上。

 

    该研究文章选择肝癌细胞膜表面糖蛋白glypican-3(GPC3)作为新型筛选靶标,GPC3在肝癌细胞的增殖过程中可以通过Wnt信号通路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通过噬菌体抗体库技术筛选并获得了能够特异性结合GPC3的抗体HN3和YP7,其中HN3能够与GPC3功能表位发生高亲和力的结合,当HN3与GPC3功能表位结合后,HN3可以抑制GPC3下游的Wnt信号通路,从而抑制了肝癌细胞的增殖。而YP7结合于GPC3的C端非功能区,不能抑制Wnt信号通路。进一步将HN3、YP7与假单胞杆菌外毒素分子PE38偶联后,实验发现了令人兴奋的现象,HN3-PE38对肝癌细胞可以发挥双重杀伤作用,一方面可以通过抑制Wnt信号通路而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另一方面通过抗体HN3结合在肝癌细胞表面,使得偶联的毒素分子PE38可以通过抑制蛋白合成的方式直接杀伤肝癌细胞,即发挥了“生物导弹”的作用。体内、体外实验都证明HN3-PE38的抗肝癌作用大大优于YP7-PE38。实验还证明,HN3-PE38与化疗药物共同使用时,可更有效地抑制小鼠皮下肝癌移植瘤的生长。此研究结果为HN3-PE38 和相关抗体偶联分子应用于肝癌治疗的临床试验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相关论文链接:

http://www.nature.com/ncomms/2015/150311/ncomms7536/full/ncomms7536.html#contrib-auth

 

 


2017-10-30

上海市调控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东川路500号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命医学研究所    邮编 200241   联系人:韩姬    沪ICP备05003394

Email:jhan@bio.ecnu.edu.cn    电话:021-54344030    技术支持:ECNU信息化办公室